圆满建成八蚌僧舍 培育僧才续佛慧灯

巴金仁波切在八蚌寺

巴金仁波切在八蚌寺

八蚌寺是噶玛噶举在藏区的两大主要寺院之一(另一个是楚布寺),是泰锡度仁波切的主寺。八蚌寺与公雅寺长期保持良好的缘起,巴金仁波切对泰锡度仁波切非常有信心,一直希望为泰锡度仁波切力所能及地做些事。八蚌寺五明佛学院目前是白教最大的佛学院,近年来因僧众迅速增加,学僧住宿困难,僧舍紧缺。为使僧众安心办道,泰锡度仁波切向公雅寺巴金仁波切建议,希望他和信众们齐心协力尽量在一年内建成八蚌佛学院右翼僧舍,为三百名僧众提供住宿。

学僧们在落成的新僧舍外辩经

学僧们在落成的新僧舍外辩经

佛法的延续依靠具有正法眼藏的僧才,众生的福祉依靠佛法僧三宝的住世。巴金仁波切欢喜接受泰锡度仁波切的指示,立即开始实地考察,筹措建设资金。一开始巴金仁波切没有想到,实际建设的规模需要这么大,加之地理环境,建筑施工处于偏远高原地区,面临工期短、施工难,人工费用高、建筑材料运输费甚至超过原材料成本等诸多客观因素。但为避免学僧严冬露宿,尽早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居所,巴金仁波切清净发愿,集合善信之力,克服多重困难,于一年内圆满建成八蚌佛学院僧舍。僧舍长62米,宽12米,为四层钢筋水泥楼房。目前僧众已经住进新落成的僧舍。巴金仁波切觉得作为一名噶举的佛弟子,能够为上师、为佛法尽一份力,是上师的加持、自己的福报,是非常欢喜的事。

玉树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突发7.1级大地震。因当地房屋多为土质结构,地震致使九成以上房屋倒塌,同时地震发生的时候是在早上,很多人尚未起身就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灾情十分严峻。地震发生当天,不顾天气寒冷、震情不详,巴金仁波切就带领公雅寺300多位喇嘛,赶至玉树震区,抢在第一黄金援救时间,全力挖掘搜救倒塌房屋下的幸存者、罹难者。

连续数日,僧众们不断挖掘,将数以百计的尸体,抬到指定地点,将遇难者的遗体集体火葬。仁波切和数百位僧众为亡者诵经超度,愿逝者往生净土,离苦得乐。

地震初始,灾区粮食、帐蓬及棉被等物资严重缺乏。巴金仁波切在海内外信众的支持下,组织运送两大货车救灾物资分发给受灾群众,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一些地区,因震后道路塌方,数天全无物粮救援,仁波切及喇嘛亲自背着沉重的救灾物资徒步数小时发给灾民,解决饥苦。在灾区现场,仁波切更到每一个帐篷走访问候灾民,在他们最哀痛时给予心灵的慰籍和物资上的帮助。

在信众的热心捐助下,购买运送发放的救灾物资,有大米27吨、面粉22吨、油1700多桶、馒头八千多个、方便面1600箱、及毛毯、帐篷、手套、衣服等价值428000元的物资;还有为274位遇难人员发放的慰问金和240位受灾人员的救助金,总计善款110多万元。愿自他一切有情暂时安乐,究竟解脱!

尼泊尔地震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八点一级地震。巴金仁波切一听到噩耗,立即安排公雅寺僧众在莲师宫殿和闭关中心,为地震的遇难

nepal5

者进行49天的超度修法。并呼吁广大佛弟子为他们祈祷、念经、点灯、放生等,回向给罹难众生往生净土、究竟解脱;回向给正在饱受恐惧痛苦的人们早日重建家园、获得安乐。

同时,在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佛弟子的热心捐助下,于4月30日,在尼泊尔勒西曲林尼众寺的帮助下,捐助的善款第一时间够买了紧急的救灾物资,运送到离加德满都六个小时的偏远灾区,将救灾物资直接发送到灾民手中。这是灾民们地震后收到的第一批援助物质。随后仁波切在获悉那里非常缺少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又紧急购买了400多顶帐篷发送到灾区。

囊谦县孤贫慈善学校

 创校缘起

倍受当地人民群众尊敬和爱戴的桑杰丹增老仁波切,看到县上各乡村有很多孤儿和贫困儿童,生活艰辛,虽然已是上学年龄,却因贫困偏远无法上学。为了使孩子们将来能够得到妥善的生活照顾和拥有受教育的机会,老仁波切生起创建孤贫学校的心愿。老仁波切过世后,巴金仁波切承继老仁波切的悲愿,于2002年9月在囊谦县创办了孤贫慈善学校。创办初期,招收来自十个乡的年龄从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四十五名。

学生概况

学校招生面向囊谦县下属十个乡的孤儿和特困户。学生包括孤儿、特困儿童、和单亲儿童。学生们均在校留宿,学校除提供优良的教学外,还为学生免费提供住宿、伙食、和一切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用具。

师资课程

学校设有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课程。开设的课程均以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科书为准,由一位校长和六名教师执教。教师多为大专毕业,虽然与同类学校相比,教师人数不多,但他们的上课质量和对学生们如父母般的关爱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汉语)、藏语、英语、数学、思想品德、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学校以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知识为主,同时兼顾增强学生们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与行为品质成为当地同类学生的佼佼者。

饮食后勤

学校现有炊事员三位,早起晚归地为学生们细心地准备三餐,一星期里主食有米饭、馒头、面片、糌粑、稀饭等;菜类主要是时令蔬菜,如马铃薯、包菜、粉条、青椒、辣椒等。经过市场调研后,学校还特别请来种菜技术高的农民在校园一角采用温室种菜为学校师生提供新鲜的蔬菜,降低蔬菜采购的成本。

学校每年为新生准备了新的被子和床垫,每个学期统一发放教科书、练习本、作业本和其它文具等。教师和炊事员们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学生们,如果哪个学生病了,更及时地为他拿药送药。

校舍建设

虽然学校资金紧张,但为了给学童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于2006年新建了四间教室和翻新了八间宿舍,加上原有的三间旧课室和五间旧宿舍,上课和住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在校学生有150名,住宿条件仍显紧张。学生宿舍摆放二层床,每间十二人。少数孩子还是不得不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就寝。

建校七年后,学校不幸受玉树大地震的影响,致使多处宿舍、教室无法继续使用。学生们只能挤在帐篷里休息和在操场上上课。为尽快解决孤贫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巴金仁波切多番努力,和当地政府一起,于2012年筹建了一座高三层的大楼用于住宿和暂时的课室。正式的教学大楼还在建造中。

学校后更名为“囊谦县阳光福利学校”,现有大约200多位6到12岁的孤贫儿童在这里接受完全免费的食宿和教育。巴金仁波切与政府一起,继续为孤贫儿童的免费生活和学习提供长期资助。

孩子们自己的故事

2007年,学校有一百五十名学生,几乎全部来自最偏远落后的乡村。笔者有幸于创校初始,与巴金仁波切一起到各个乡村作实地考察。其落后与贫穷状况若不是亲眼目睹,是很难相信的。多数家庭完全没有经济来源,即便家里有一点地,一年的收成也往往只够自家维持半年的。因为落后,完全不具备最基本的医疗条件,不少孩子因为母亲难产过世而成为孤儿;因为有病无医,子女众多的单亲特困家庭比例非常高。几乎所到的每个村子,整个村子都没有受过教育,即使是成年人,绝大多数一辈子都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母语也不会读写,更不要说这些孩子们了。用学生们自己的话说:“那时更本不知道有学习,不知道什么叫学习。”有些学生家里有人出过门,见过些世面的,就会告诉孩子说:“你以后要去上学,不要像我这样不懂文化呀!”

年纪大点的学生们对入学前的生活有着难喻的感伤。一位叫白玛求忠的女孩在作文里这样描写了以前的日子:“我一岁的时候妈妈去世,爸爸养我长大。记得我七岁的时候去放牛,心里想别人都有妈妈,为什么我们姐妹没有妈妈呢,一直想要问爸爸。有一天,我忍不住问爸爸,爸爸说:‘你的妈妈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我就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呢?’爸爸说他不知道。我就又问:‘她没有告诉你吗?’爸爸没有回答,脸色变得很黑。

到了我十岁的时候,家里越来越穷,我很难过,一直很想知道母亲在哪里。我家附近有一个老奶奶。有一天,我到她那儿。突然想起来,就问她:‘奶奶,我很想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呀?’奶奶说:‘你哪有妈妈?’我说:‘怎么没有,生我的妈妈在哪儿呀?’她说:‘你爸爸没有告诉你吗:你一岁的时候,你妈妈病得越来越严重,那时也没有医生,有一天她就去世了。’老奶奶边说边流着泪。我哭着想:‘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呀,爸爸为什么要瞒着我。’

现在我知道了,爸爸是为了不要让我难过。后来有一天,爸爸问我:‘你想上学吗?’我说:‘上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你想读书吗?’那时,我也不知道读书是什么。就这样我来到学校,老师教我读书,我努力地读,我的心里想将来我要作一名医生。我不要让去世的母亲和我的父亲失望,有困难的人们生病了,我会治好他们,我要做一名很好的医生。”

多数学生们刚入学的时候,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强烈。在校一段时间后,慢慢地通过老师们的耐心引导,逐渐地开始对学习文化知识发生兴趣;高年级的学生们多数能意识到知识的宝贵,在学习方面培养出了自发性、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性。

从孩子们自己写的作文中,最能感受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在作文中,孩子们常会流露出过去对学习的渴望和现在对学习的珍惜。

扎西卓尕这样写道:“我小时候爸爸去世了,我跟妈妈去别人家里干活,生活很艰难。妈妈一个字也不认识,但她要我以后去读书,不要再像她一样没有文化。后来母亲送我来到了这所慈善学校。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我跟妈妈一样,一个字也不会。慢慢地,我会写字了,会读书了,也开始了解妈妈的艰苦,我想我要好好学习,有一天我一定要报答母亲的辛苦和恩德。”

央青旺毛在她的作文里写道:“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就去世了,那时因为小,还不知道悲伤。家里有很多孩子,母亲一个人养育我们,生活非常贫穷。后来,有机会到了这所学校才能够读书。但刚到的时候,我的学习基础很差,上课时也没有好好听,学习上很落后,自己也不在意,不知道学习的重要。后来渐渐了解到老师经常所讲的–我们学习是难得宝贵的,我开始努力学习,学习基础越来越提高了,我很高兴,通过这样的努力,一年又一年,现在我能够掌握多一点的文化知识,我想学习知识将是我一生要走的道路。”

从更尕桑毛的作文中更能了解到一个乡村孩童对读书的渴望,她写道:“我小时候就没有爸爸,妈妈一个人养活我们,那时的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幸福,我家是穷苦人,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看不起我们,那时,我心里好难过呀。童年的心中,我有很多渴望,多么希望有一天我能够上学,将来可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老师。有时,我做梦去上学,从梦中高兴地醒来时,却发现是在做梦,难过得我要哭。可是哭也没有办法,家里没有钱,我又怎么能上得起学呢。就在这样的煎熬中度过了五年。有一天,我终于听说有这样一所孤贫福利学校,心里多么希望我可以到这里读书。没有想到,我真得进入了这所学校,而且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这里有很有知识的老师,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妈妈常提醒我说:‘你好不容易能在这么好的学校读书,要好好努力呀。’”

还有一位孤儿桑吉,是这样写的:“我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死的,但是我有一个很好的爷爷,他养育了我。我五岁的时候,听说有学校在很远的地方,我很想去,但是我们家离得太远了,没有走汽车的路,骑马要十几天。后来有一天我去放牛时,爷爷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孤儿可以去读书的地方。我和爷爷这样到了囊谦县城,那时我第一次看到汽车,很害怕,爷爷说:‘不怕、不怕,它们不吃人。’就这样,我开始上学了。学校里,刚开始很简陋,但是吃的穿的很好。现在我的学校就是我的家,而且变得越来越好了。”

还有学生写道:“我们的学校是不简单的学校,有穿有吃,还可以读书,是一所最幸福的学校。在学校里,我学到很多:学语文、学藏文、学英文、学数学。我的学习和成长是从慈善学校开始的,以前我像是半个人,现在我想我真得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学生们除寒假、春假(通常回去帮助家里作农务),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生活和学习。和其他的小学生们一样,他们每天上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下课时在操场上打篮球、踢毽子、跳皮筋、跳绳、作游戏。中午的时候,有的学生在操场上背书,有的在寝室做作业,复习功课,还有一些年纪大的女孩会帮助年纪小的女孩梳头发,形成一副副美丽温馨的画面。

总之,我们希望学生们他们之前的种种苦难成为他们今后学习成长的动力。以五年级的学生为例,近一半的学生的理想是做教师,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以后可以当医生,在报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同时,希望将来能够帮助他人,特别是那些穷困的需要帮助的人们。